互联网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,由特定虚拟社区成员接受和使用,不受中央银行或当局发行,也不与法币直接挂钩,但因其被公众认可而具备支付手段功能。它最早可追溯至比特币的诞生,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,人们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信任危机催生了这种新型货币形式。互联网币的核心技术是密码学和分布式账本,通过算法确保交易安全及控制货币创造,典型代表包括比特币、以太坊等。其设计初衷是建立一种不受单一机构控制的全球化货币体系,以解决跨境支付高成本、金融包容性不足等问题。中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等主权数字货币的探索,互联网币的生态正从纯民间向官民结合方向演进。
互联网币的发展前景呈现多极化趋势。技术层面,区块链的持续创新将提升交易速度与安全性,例如量子加密、跨链技术的应用可能解决当前性能瓶颈。政策层面,全球65%的央行已开展数字货币研究,中国DCEP的试点表明主权数字货币将与私营互联网币形成互补。市场层面,数字货币市值从2010年近乎零增长至2023年超1.5万亿美元,跨境支付、供应链金融等场景的渗透率逐年提升。Facebook的Libra(现Diem)等企业级数字货币的尝试,以及中国支付宝覆盖200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境支付网络,为互联网币的国际化铺设了基础设施。尽管面临价格波动和监管不确定性,但数字货币在发展中国家提升金融包容性、在发达国家优化支付效率的双重需求下,其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。
互联网币的市场优势集中体现在效率与成本层面。传统跨境汇款通常需数日且手续费高昂,而比特币等互联网币可实现分钟级到账,手续费仅为传统方式的1/10甚至更低。在匿名性方面,互联网币通过公私钥加密保护用户隐私,例如门罗币等隐私币种进一步强化了交易不可追溯性。去中心化特性则消除了金融机构中介环节,2021年使用数字货币的商户可节省约2%-5%的支付通道费用。中国菜场商户采用数字人民币后,实时到账且零手续费的特点显著降低了经营成本。互联网币的智能合约功能可自动执行条件支付,在供应链金融、版权交易等领域大幅减少人为操作风险与纠纷。
使用场景上,互联网币已从早期极客圈层扩展至多元领域。跨境支付是最成熟的应用,比特币在菲律宾、墨西哥等侨汇需求高的国家已成为主流工具,2024年全球通过加密货币的跨境汇款规模突破800亿美元。日常消费中,微软、Overstock等企业接受比特币支付,中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覆盖菜场、加油站等民生场景。在资产数字化领域,NFT(非同质化代币)将艺术品、房产等实物资产代币化,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达300亿美元。更前沿的应用包括物联网设备间微支付、去中心化金融(DeFi)借贷等,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平台已支撑起总值超600亿美元的DeFi生态。部分国家正探索将互联网币用于社会福利发放,其可编程性可确保资金定向使用,防止滥用。